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应邀为金沙集团1862cc师生作学术讲座
应金沙集团1862cc邀请,2021年1月17日下午,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在金沙集团1862cc一分部102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古代文学研究的几点想法”的讲座。讲座由魏宏远教授主持,杨玲教授、陈晓强教授、杨许波副教授、白宪娟副教授及金沙集团1862cc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文字的产生与新的文学载体的出现”“学科交叉与古代文学研究新视野”“数字人文时代的学术研究”三个问题展开。伏俊琏教授认为,一般教材对于文字的定义并不够准确,文字在未成熟的阶段是记录思想的符号,而非记录语言的符号,用于人神交流而非人际交流。中国早期文字通常记载于甲骨、金石之上,这些载体所肩负的往往并非流通之职,而是沟通人神之用。文字自产生起就具备神圣性和神秘性;在甲骨、金石之后,帛书、简册这类文学载体也具有沟通人神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不仅仅置于宗庙之中,还流通于人世,因而具有传播信息、流传文献的功能。典藏文献、流通文献在形制上也各有不同。以简牍为例,典藏简牍通常形制巨大,两百至三百枚编为一册,一册大致两千至三千字,而流通简牍则较轻便,往往百枚以下。他特别强调,写本时代的篇目关系很可能不仅与思想相关,也可能与物质载体相关:一是简册一册之容量影响了文章究竟该分为几篇,二是若某文章由多部分组成,则很有可能是因为抄写者将有关联的若干小篇抄于一册,久而久之合为一篇。因此对于写本的研究,需要以整体性思路展开。其后伏俊琏教授还指出,流通文献以写本为单元进行流传,过程复杂,因此写本文献具有层累性。基于此,写本文献的校勘就不能等同于刻本校勘。
对于“学科交叉与古代文学研究新视野”这个话题,伏俊琏教授以碑刻研究为例,介绍了互相交流对于打开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碑刻研究常常聚焦于碑刻文字的研究,但碑刻研究还可以扩展到城郊建设角度,探究某时某地城郊机构的设置、建筑规划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当将碑刻研究从碑刻文献研究拓展到碑刻学研究,由仅研究碑刻文字到研究碑刻整体,关注其物质性存在。
在谈到“数字人文时代学术研究”时,伏俊琏教授梳理了数字人文的三个阶段,认为数字人文对于文史学术研究具有较大推动作用,资料的检索变得更为便利,他勉励青年学者拥抱数字人文技术,促进学术研究发展。他还强调资料检索便利之下,研究者学术研究应当转向文本细读以揭示真实。
在总结阶段,魏宏远教授简谈了本场讲座三个主题为他带来的启发,他表示伏俊琏教授所谈的第一个话题强调了以文本发生学的眼光研究写本的重要性,第二个话题指出古代文学研究不能只关注文字材料,还应当关注物质性、整体性,最后一个话题则表现了新时代的学术研究应当具有较高的当下意识,时刻与科技潮流紧密结合。杨许波副教授表示本场讲座使他扩大了唐宋文学研究视野,即便唐宋编年文献已经存在,但也应该注意其原始文献来源、序列及物质性。杨玲教授认为文本细读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读文本使研究更为扎实可信。陈晓强教授表示伏俊琏教授所提及的写本流传情况、写本研究方法都为自己的研究带来较大启发。
伏俊琏教授视野广阔、思考深入,讲座所涉的三个主题分别关注了写本学研究、学科交叉、数字人文,既具有古典文献、古代文学研究的特色,又具有较强的当下和时代意识,他为我院师生带来了本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我院更好地建设“新文科”提供了思路,对优化高级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极佳的参照。